特种废水
未经处理的特种废水的主要危害
强毒性与生物危害性
       含高浓度有毒物质:如医药废水含抗生素、细胞毒性药物、激素等,即使微量也会干扰生物内分泌系统(如激素残留导致鱼类性别异常);电子废水含重金属(如金、银、钯)和剧毒化学品(如氢氟酸、光刻胶),可直接致死水生生物。
       生物毒性物质:如生物制药废水含病原微生物(细菌、病毒)、基因工程残留物,若泄漏可能引发疫病传播或基因污染;实验室废水含各类剧毒试剂(如氰化物、砷化物、神经毒素),对人体和生态系统致命性强。
难降解与持久性污染
       含大量人工合成难降解有机物:如精细化工废水含多环芳烃、杂环化合物、卤代烃(如二噁英、PCB)等,化学稳定性极强,在环境中可残留数十年甚至上百年,通过食物链富集,最终危害人体健康(如致癌、致畸、致突变 “三致” 效应)。
       核工业废水含放射性同位素(如氚、锶 - 90、铯 - 137),具有放射性,可长期释放射线,破坏生物细胞 DNA,导致癌症和遗传变异,且污染无法通过化学或生物方法消除,只能靠自然衰变(半衰期长达数年至数千年)。
复合污染与跨介质扩散
       污染物种类复杂且协同作用:如电子蚀刻废水同时含重金属、强酸、有机溶剂,毒性相互叠加,对处理设施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远超单一污染物;
       易跨介质迁移:挥发性有机物(如苯系物、氯仿)从废水挥发进入大气,形成 “废水 - 大气” 复合污染;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渗入土壤和地下水,导致污染范围持续扩大,且修复难度极高。
对处理系统的破坏性
       高浓度酸碱(如某些实验室废水 pH<1 或> 14)、强氧化剂 / 还原剂(如含铬酸、双氧水的废水)会腐蚀处理设备,破坏生物处理系统的微生物活性;
       高盐、高氨氮或含特定抑制剂(如抗生素废水)会抑制甚至杀灭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,导致常规工艺失效。

特种废水的主要特点
成分极端复杂,特异性强
       不同来源的特种废水成分差异极大,几乎无统一规律:如核废水以放射性物质为主,医药废水以有机活性成分为主,电子废水以重金属和有机溶剂为主,实验室废水则可能含任意组合的化学试剂(从无机酸到生物毒素)。
       常含未知污染物:如科研实验室、小试车间的废水,可能因实验内容多变而含有未登记的新型化合物,增加检测和处理难度。
污染物浓度高,毒性阈值低
       部分污染物浓度远超常规废水:如某医药废水 COD 可达 10 万 mg/L 以上,电子废水氟离子浓度可达数千 mg/L,核废水放射性活度可达数万贝克勒尔 / 升;
       毒性极强且阈值低:如二噁英的毒性当量(TEQ)阈值仅为 pg 级(10⁻¹² 克),微量即可造成严重危害;某些生物毒素(如肉毒杆菌毒素)的致死剂量极低。
难生化性与高稳定性
       可生化性极差:BOD/COD 比值通常 < 0.1,甚至接近 0(如含大量卤代烃、硝基化合物的废水),微生物无法降解,常规生物处理几乎无效。
       化学稳定性强:如含氟有机物、杂环芳烃等,难以通过氧化、还原等常规化学方法分解,需采用高级氧化(如超临界水氧化、等离子体氧化)或特殊材料吸附(如活性炭、分子筛)等高端技术。
水量小但风险极高
       排放量通常不大(多为间歇性、小批量排放,如实验室废水日均数吨,核废水视处理规模而定),但单位水量的环境风险远高于大宗工业废水,一旦泄漏,可能造成区域性生态灾难或公共健康事件。
处理技术特殊,成本高昂
       需针对性定制工艺:如核废水需采用蒸发浓缩、离子交换、水泥固化等特殊技术;高浓度有机特种废水需采用焚烧、湿式氧化等;含贵金属的电子废水需结合回收工艺(如电解、萃取)。
       处理成本极高: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是常规废水的 10~100 倍(如核废水处理每吨成本可达数千元,高级氧化技术每吨运行成本数百元),且需专业人员运维。
监管严格,需全流程管控
      因危害极大,通常被纳入危险废物管理范畴,从产生、收集、运输到处理处置,需严格遵循危废管理规范,部分类型(如核废水)还受特殊法规监管,排放限值远严于普通废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