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油废水
未经处理的石油废水的主要危害
破坏水体生态系统
       废水中的石油类物质(如原油、汽油、柴油、芳烃等)进入水体后,会在水面形成油膜,阻隔水体与空气的氧气交换,导致水体溶解氧急剧下降,水生生物(鱼虾、藻类)因缺氧死亡,破坏食物链。
       石油组分中的轻质烃(如苯、甲苯、二甲苯)具有挥发性和毒性,会直接毒害水生生物;重质油(如沥青质)则会黏附在水生生物体表,阻碍其呼吸和运动,导致死亡。
威胁人体健康
       石油废水中的多环芳烃(如苯并芘)、苯系物等是强致癌物和致畸物,可通过饮用水、水产品等进入人体,长期累积会损伤神经系统、造血系统,增加癌症(如白血病、肺癌)风险。
       挥发性有机物(如汽油、煤油)会挥发到空气中,引发呼吸道疾病;皮肤接触高浓度石油废水可能导致皮炎、过敏等症状。
污染土壤和地下水
       石油废水渗入土壤后,会吸附在土壤颗粒中,导致土壤透气性下降、肥力丧失,农作物无法生长;重质油会长期残留,使土壤 “石化”,难以修复。
渗入地下水的石油组分(尤其是轻质烃)会污染饮用水源,且因其流动性强、难降解,治理难度极大,可造成数十年的持续污染。
引发安全隐患
       石油废水中的轻质油具有易燃性,若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,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;同时,油膜覆盖水体表面会抑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,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丧失,加剧污染扩散。
石油废水的主要特点
来源广泛,水量差异大
       涵盖多个环节:石油开采(如钻井废水、采油废水)、炼油(如蒸馏、催化裂化废水)、储运(如油罐清洗废水)、石化(如合成塑料、橡胶产生的废水)等,不同环节水量差异显著(如大型炼油厂日均排水量可达数千吨)。
含油量高,油分形态复杂
       废水中石油类物质浓度差异大,从数十 mg/L 到数万 mg/L 不等(如原油泄漏废水含油量极高)。
       油分形态多样:包括浮油(粒径 > 100μm,漂浮于水面)、分散油(粒径 10~100μm,悬浮于水中)、乳化油(粒径 < 10μm,因表面活性剂作用形成稳定乳状液,最难去除)、溶解油(粒径 < 0.1μm,溶解于水),增加了分离难度。
污染物成分复杂,毒性强
       除石油类外,还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:
       有机物:苯系物、多环芳烃、酚类、含硫化合物(如硫化氢)等,生物毒性强、难降解。
       无机物:盐类(如氯化钠,采油废水含盐量可达数万 mg/L)、重金属(如镍、钒,来自原油或催化剂)、酸碱物质(pH 波动大,可酸性或碱性)。
       添加剂:如钻井废水中的黏土、杀菌剂、缓蚀剂等。
可生化性差,处理难度大
       石油类有机物(尤其是重质油、多环芳烃)化学性质稳定,生物降解性差(BOD/COD 比值通常 < 0.3),常规生物处理难以彻底去除,需结合物理化学方法(如隔油、气浮、吸附)和高级氧化技术(如臭氧氧化、光催化)。
水温较高,易乳化
       炼油、石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水温通常为 40~60℃,高温会加速油分挥发和氧化,但也可能促进乳化油的形成;采油废水常因添加破乳剂、杀菌剂等,使油分更难分离。
具有资源回收价值
       高浓度含油废水可通过隔油、浮选等工艺回收原油或轻质油,实现资源再利用;处理达标后的废水可用于循环冷却、绿化灌溉等,减少新鲜水消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