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油废水的主要特点
来源广泛,水量差异大
涵盖多个环节:石油开采(如钻井废水、采油废水)、炼油(如蒸馏、催化裂化废水)、储运(如油罐清洗废水)、石化(如合成塑料、橡胶产生的废水)等,不同环节水量差异显著(如大型炼油厂日均排水量可达数千吨)。
含油量高,油分形态复杂
废水中石油类物质浓度差异大,从数十 mg/L 到数万 mg/L 不等(如原油泄漏废水含油量极高)。
油分形态多样:包括浮油(粒径 > 100μm,漂浮于水面)、分散油(粒径 10~100μm,悬浮于水中)、乳化油(粒径 < 10μm,因表面活性剂作用形成稳定乳状液,最难去除)、溶解油(粒径 < 0.1μm,溶解于水),增加了分离难度。
污染物成分复杂,毒性强
除石油类外,还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:
有机物:苯系物、多环芳烃、酚类、含硫化合物(如硫化氢)等,生物毒性强、难降解。
无机物:盐类(如氯化钠,采油废水含盐量可达数万 mg/L)、重金属(如镍、钒,来自原油或催化剂)、酸碱物质(pH 波动大,可酸性或碱性)。
添加剂:如钻井废水中的黏土、杀菌剂、缓蚀剂等。
可生化性差,处理难度大
石油类有机物(尤其是重质油、多环芳烃)化学性质稳定,生物降解性差(BOD/COD 比值通常 < 0.3),常规生物处理难以彻底去除,需结合物理化学方法(如隔油、气浮、吸附)和高级氧化技术(如臭氧氧化、光催化)。
水温较高,易乳化
炼油、石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水温通常为 40~60℃,高温会加速油分挥发和氧化,但也可能促进乳化油的形成;采油废水常因添加破乳剂、杀菌剂等,使油分更难分离。
具有资源回收价值
高浓度含油废水可通过隔油、浮选等工艺回收原油或轻质油,实现资源再利用;处理达标后的废水可用于循环冷却、绿化灌溉等,减少新鲜水消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