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经处理的印染/纺织废水的主要特点
水量大,排放集中
纺织印染工艺需大量用水(如染色时每吨面料耗水可达数百吨),大型印染厂日均排水量可达数千至数万吨,且集中排放,对受纳水体冲击大。
色度高,成分复杂多变
废水颜色深(如黑色、红色、蓝色等),色度是其最显著特征之一,即使低浓度也会影响水体外观和生态功能。
污染物种类繁多:包括染料(酸性、碱性、活性、分散染料等,化学结构差异大)、浆料(淀粉、聚乙烯醇 PVA 等)、助剂(表面活性剂、还原剂、氧化剂)、重金属、酸碱物质等,且不同面料(棉、化纤、羊毛)、不同工艺(染色、印花、漂白)产生的废水成分差异极大,处理难度高。
有机物浓度高,难降解物质多
COD(化学需氧量)浓度通常为 1000~3000mg/L,高时可达数万 mg/L,BOD(生化需氧量)相对较低,BOD/COD 比值多在 0.2~0.4,可生化性较差(因含大量人工合成有机物,如 PVA、染料分子)。
许多染料(如分散染料、还原染料)具有抗生物降解性,常规生物处理难以彻底脱色和去除,需结合物理化学方法(如混凝、吸附、高级氧化)。
酸碱波动大,含盐量高
印染过程中需调节 pH 值(如酸性染色、碱性煮练),导致废水 pH 值波动大(通常在 3~11 之间),需先中和处理才能进入后续工艺。
废水中含有大量无机盐(如氯化钠、硫酸钠,来自染料溶解和洗涤过程),含盐量可达数千 mg/L,高盐环境会抑制微生物活性,增加生物处理难度。
水温较高
染色、烘干等工艺需加热,排出的废水水温通常在 40~60℃,部分情况下更高,易导致受纳水体 “热污染”,降低溶解氧含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