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殖废水的主要特点
水量波动大,来源集中
水量与养殖规模、冲洗频率密切相关:大型规模化养殖场(如万头猪场、百万只鸡场)日排水量可达数百至数千吨,且多集中在冲洗时段;小型散户水量较小,但分散排放难以管控。
雨季时,雨水混入废水会导致水量骤增,污染物浓度被稀释;旱季则浓度偏高。
污染物浓度高,成分复杂
高浓度有机物:COD(化学需氧量)可达数千至数万 mg/L,BOD(生化需氧量)可达数千 mg/L,主要来自粪便、饲料残渣等。
高氮磷:氨氮浓度常达数百 mg/L,总磷达数十 mg/L,远超城镇生活污水(通常氨氮 < 50mg/L,总磷 < 10mg/L)。
悬浮物多:含有大量粪便颗粒、饲料残渣等,浓度可达数千 mg/L,易造成管道堵塞。
其他污染物:包括病原微生物、重金属(如铜、锌、砷)、抗生素(饲料中添加的残留)等。
可生化性好,但处理难度大
废水中的有机物(如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)多为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质,BOD/COD 比值通常 > 0.5,可生化性较强,适合采用厌氧发酵、好氧曝气等生物处理技术。
但高浓度氨氮、悬浮物及病原微生物会抑制微生物活性,需先进行预处理(如固液分离、调节 pH);且规模化养殖废水产量大,处理设施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。
兼具资源性
废水中的有机物可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(清洁能源),沼渣、沼液可作为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,实现 “变废为宝”;合理处理后还可用于农田灌溉(需控制氮磷浓度,避免污染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