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殖废水
未经处理的养殖废水的主要危害
水体富营养化,破坏水生态
       养殖废水中含有极高浓度的氮(如氨氮、尿素)、磷(如磷酸根)等营养物质,若直接排入河流、湖泊、池塘,会导致水体中藻类(如蓝藻)疯狂繁殖,消耗水中溶解氧,造成鱼虾缺氧死亡,水质发黑发臭,甚至引发 “水华” 等生态灾难。
       过量氮磷还会渗透到地下水,导致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超标,污染饮用水源。
传播病原体,威胁人畜健康
       废水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(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卵等),如大肠杆菌、沙门氏菌、禽流感病毒等,通过水体、土壤或蚊虫传播,可能引发畜禽疫病(如非洲猪瘟、禽流感)的扩散,同时也会导致人类感染肠道疾病、寄生虫病等。
污染土壤,降低土地质量
       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灌溉农田或渗入土壤,会导致土壤中氮磷过剩,破坏土壤结构(如板结),降低土壤透气性和肥力;同时,废水中的重金属(如饲料中添加的铜、锌、砷等微量元素)会在土壤中累积,污染农作物,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。
产生恶臭,影响人居环境
       废水中的有机物(如蛋白质、脂肪)在厌氧条件下分解,会产生硫化氢、氨气、甲烷等恶臭气体,不仅刺激人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,还会降低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,引发邻里纠纷。
养殖废水的主要特点
水量波动大,来源集中
       水量与养殖规模、冲洗频率密切相关:大型规模化养殖场(如万头猪场、百万只鸡场)日排水量可达数百至数千吨,且多集中在冲洗时段;小型散户水量较小,但分散排放难以管控。
       雨季时,雨水混入废水会导致水量骤增,污染物浓度被稀释;旱季则浓度偏高。
污染物浓度高,成分复杂
       高浓度有机物:COD(化学需氧量)可达数千至数万 mg/L,BOD(生化需氧量)可达数千 mg/L,主要来自粪便、饲料残渣等。
       高氮磷:氨氮浓度常达数百 mg/L,总磷达数十 mg/L,远超城镇生活污水(通常氨氮 < 50mg/L,总磷 < 10mg/L)。
       悬浮物多:含有大量粪便颗粒、饲料残渣等,浓度可达数千 mg/L,易造成管道堵塞。
       其他污染物:包括病原微生物、重金属(如铜、锌、砷)、抗生素(饲料中添加的残留)等。
可生化性好,但处理难度大
       废水中的有机物(如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)多为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质,BOD/COD 比值通常 > 0.5,可生化性较强,适合采用厌氧发酵、好氧曝气等生物处理技术。
       但高浓度氨氮、悬浮物及病原微生物会抑制微生物活性,需先进行预处理(如固液分离、调节 pH);且规模化养殖废水产量大,处理设施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。
兼具资源性
       废水中的有机物可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(清洁能源),沼渣、沼液可作为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,实现 “变废为宝”;合理处理后还可用于农田灌溉(需控制氮磷浓度,避免污染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