冶金废水
未经处理的冶金废水的主要危害
重金属污染,威胁生态与人体健康
       冶金废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(如铅、镉、汞、铬、砷、铜、锌等),这些物质具有强毒性、难降解性和生物累积性。若未经处理排入水体或土壤,会长期残留并通过食物链富集(如鱼类、农作物吸收后进入人体),导致慢性中毒,损害神经系统、造血系统、肾脏等,甚至引发癌症、胎儿畸形等严重疾病(如汞中毒导致 “水俣病”,镉中毒导致 “痛痛病”)。
破坏水体生态系统
       废水中高浓度的重金属、酸碱物质(如酸洗废水含硫酸、盐酸)会直接杀灭水生生物(鱼虾、藻类等),破坏水体食物链;同时,悬浮物(如矿渣、粉尘)沉积水底,会覆盖水生生物栖息地,导致水体缺氧、生态系统崩溃。
污染土壤和地下水
       废水渗入土壤后,重金属会吸附在土壤颗粒中,导致土壤性质恶化、肥力下降,农作物无法生长或吸收有毒物质;若进一步渗透至地下水,会污染饮用水源,且地下水修复难度极大,危害具有长期性。
化学性污染引发二次危害
       冶金废水中的酸碱物质会改变水体 pH 值,破坏水体缓冲能力,影响水生生物生存;含氰化物(如氰化浸金工艺产生的废水)、硫化物等剧毒物质,即使低浓度也能致命;含油废水(如轧钢冷却油)会在水面形成油膜,阻隔水体与空气的氧气交换,导致水体缺氧发臭。

冶金废水的主要特点
水量大,来源复杂
       冶金工业生产流程长(从采矿到成品需多个环节),每个环节均产生废水:如采矿阶段的矿坑排水、选矿阶段的浮选废水、冶炼阶段的冷却废水、轧钢阶段的酸洗废水等,总水量巨大(大型冶金企业日均排水量可达数万吨)。
污染物种类多,浓度差异大
       含重金属(铅、锌、铜等)、酸碱(pH 值可低至 1~2 或高达 12~14)、悬浮物(矿渣、粉尘,浓度可达数千 mg/L)、氰化物、硫化物、油类、有机物(如萃取剂)等,不同工艺产生的废水成分差异显著(如选矿废水含大量浮选药剂,冶炼废水含高浓度重金属)。
毒性强,难降解
       重金属、氰化物等属于剧毒物质,对生物毒性极强;且重金属无法通过自然降解去除,只能通过物理、化学方法转移或固化,处理难度大。
水温高,水质波动大
       冶炼、轧钢等环节需大量冷却水,排出的废水水温较高(常达 40~60℃),易导致受纳水体水温升高、溶解氧降低,引发 “热污染”;同时,由于生产负荷波动(如批次生产),废水的水量、污染物浓度会出现较大波动,增加处理难度。
部分废水可资源化利用
       如冷却废水可循环回用(降低新鲜水消耗),含高浓度重金属的废水可通过回收工艺提取金属(如铜、锌),实现 “变废为宝”,减少污染同时创造经济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