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生活废水
未经处理的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危害
加剧农村水体污染,破坏生态平衡
       农村污水多含有机物(如食物残渣)、氮磷(如粪便、洗涤剂)、病原微生物等,若直接排入房前屋后的沟渠、池塘、河流或农田,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,引发藻类疯长、水质发臭,鱼虾死亡。
       污染的水体渗透到土壤中,会破坏土壤结构,降低土壤肥力,影响农作物生长,甚至导致农产品重金属或病原体超标,威胁食品安全。
传播疾病,危害人体健康
       污水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(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卵等),尤其在缺乏卫生厕所的地区,粪便直接混入污水,易通过污染的水源、土壤或蚊虫传播,引发痢疾、伤寒、蛔虫病等传染病,对老人和儿童威胁更大。
       部分洗涤剂、农药残留随污水进入环境,通过食物链富集后可能损害人体肝脏、神经系统等。
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
       污水横流、沟渠发黑发臭,会导致农村 “脏乱差” 问题突出,破坏村容村貌,降低居民生活质量。
       污染的水体和土壤会制约农村旅游、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,阻碍乡村生态振兴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。

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特点
水量小且分散,时空差异大
       单户水量小(日均约 50~150 升),但分布分散(农户居住较分散,缺乏集中管网),收集难度大。
       水量受季节、生活习惯影响显著:农忙时居民外出务工,水量减少;雨季雨水混入污水,水量骤增;早晚用水高峰(如做饭、洗衣)水量集中,其他时段水量较少。
污染物成分相对简单,但氮磷含量高
       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(BOD、COD)、氮(如氨氮)、磷(如磷酸盐)、悬浮物(泥沙、毛发)及病原微生物,工业污染物少。
       氮磷含量显著高于城镇生活污水:因农村厕所多为旱厕或简易厕所,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混入污水,且洗涤剂、养殖废水(若与生活污水混合)进一步增加氮磷负荷,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。
可生化性好,但处理条件受限
       有机物多为易被微生物分解的天然物质(如食物残渣、粪便),可生化性较强(BOD/COD 比值通常 > 0.5),适合生物处理(如人工湿地、氧化塘、化粪池等)。
       但农村缺乏专业运维人员,且资金有限,处理设施需具备 “低成本、易维护、效果稳定” 的特点,复杂工艺难以推广。
与农业生产、自然环境关联紧密
       部分污水会被农户用于灌溉农田(未经处理时存在风险),或直接排入农田、林地等自然环境,与农业生态系统交织,处理不当易引发 “污水 - 土壤 - 农作物” 的连锁污染。
       受自然条件影响大:如低温(冬季)会抑制微生物活性,降低处理效率;暴雨可能冲垮简易处理设施,导致污水外溢。